红色摇蓝井冈山游记

 红色摇蓝井冈山游记


作者聂关保

江西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红色摇蓝。为世人所敬仰和向往。今年盛夏7月15日至17日,我们的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之旅,7月15日早晨6时从赤壁会议中心出发,历经六个多小时旅程,当天下午终于踏上了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的土地。登上了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红色摇蓝井冈山。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层林翠竹,鸟语花香,松涛阵阵,流水潺潺。

我们首先来到了井冈山茨坪,带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等革命旧址。据介绍,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茨坪,在这里居住工作。1928年7月至1929年1月,这里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重要机关的驻地。中共井冈山前委,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军械处,军官教导队,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先后设在这里。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此办公和居住。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动撤离井冈山后,茨坪革命旧址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61年至1964年按原貌修复,开放。

毛主席旧居,也是中国共产党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这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民房。面积798平方米。据讲解员介绍,1927年1月,毛泽东同志经常在这房内居住,工作。在这里毛泽东同志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当年,在此屋的厅堂里,毛泽东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的各项工作。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根根中央的指示精神,重新组织了井冈山根据地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井冈山前委。此后,前委机关也在此屋办公。解放后,井冈山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和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等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在这里看见毛主席与红军战士所住的简陋房间时,不禁感慨万千。

据讲解员介绍,在井冈山,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因此,毛泽东旧居的卧室兼办公室室内的陈设都非常简朴,连床铺,桌椅板凳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的冬天格外地寒冷,可是,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服,睡稻草铺,盖一床簿簿的线毡,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只好把线毡披在身上卸寒。为了节约用油,红军部队曾经作过规定:凡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盏灯只点一根灯芯。按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毛主席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巜红四军布告》等。后来,红军

徼获了一二盏马灯,只在晚上开会或外出时才用。现在这盏马灯陈列在毛主席的卧室里,成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当我们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旅行团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导游引导下,参观了该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造型风格独特,建筑气势恢宏。一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镌刻有红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镏金大字的油灯雕塑,背景是一块巨大的重峦叠翠的井冈山布景图。看上去蔚为壮观。馆内女讲解员告诉我们说:这盏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路明灯。整个博物馆内,设置有许多大型展览场景,采用高科技并大量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展示"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朱德的扁担″等历史事件,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完美结合,给前来的参观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动人气氛。每参观一处,讲解员都会耐心地把当年一段段历史故事给我们娓娓道来。最令我们记忆深刻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1934年10月,红军从不同的地方出发,跋山涉水,经历千辛万苦,虽然国民党一直在围追堵截,但是,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还是冲过了敌人的枪林弹雨,终于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为中国革命的建立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来到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展览馆,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顿时心潮澎湃,肃然起敬。当仔细浏览那反映一代先烈浴血奋战的文件图片以及珍贵历史事件,聆听讲解员讲述那一个个动人心扉的故事时,更加感到热血在涌动,心灵在震撼。

我们看到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神圣的理想信念,为了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前赴后继,展现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画卷。从井冈山会师,到收编匪首袁文才,王佐,从黄洋界保卫战到五次反围剿,一次次战胜了数倍于我们红军的凶残敌人。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革命军队坚贞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革命史诗。

在如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重上革命圣地井冈山,追寻红色记忆,庚续红色血脉,继承弘扬井冈山精神,重温当年这段光辉不朽的历史,瞻仰老一辈革命家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回忆那壮烈感人的情景,一下子拉近了历史时空的距离,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回荡在群山峻岭中那富有磁性的演说,在鼓动千军万马奋勇杀敌,仿佛看到一群群身着土布,朴实可亲的红军战士在冲锋搏杀,也仿佛听到那回荡在黄洋界的枪炮声,嗅到那飘散在五指峰下浓浓的火药味。这一幕幕,一件件都在昭示着世人,我们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更不是天降地生的,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毕生的追求和浴血奋斗中得来的。

当我们在展览馆内,听到讲解员流利而富有激情地为我们解说时,我们一行都恭立侧耳聆听。其中最使我们难忘的是当讲解员说到,在一次运送毛主席铜像去湖南韶山时,途经井冈山时的动人情景。

(接上页标题:红色摇蓝井冈山游记)

一路上群众自发地放起鞭炮,夹道欢迎毛主席铜像。此时,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中词句: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毛主席曾今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啊!

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静静地向革命先烈们鞠躬,把无尽的哀思放在心底,用敬仰告慰英灵。此时此刻,我们真正体会到井冈山的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真正感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净化心灵的重要性。

我们感受到这次追寻红色记忆,弘扬井冈山精神之旅不虚此行,在心灵深处得到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和升华,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生动庚续红色血脉的革命传统教育。不朽的伟大井冈山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斗不止,阔步前行。


作者筒介:作者聂关保,为中共赤壁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有36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中国科技新闻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从事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几十年直至退休,曾任赤壁报副总编辑,新闻作品可见诸全国,省,市级报刊网媒,且有多篇作品获奖。2000年中国首届记者节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个人,并获得表彰奖励。

18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