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质量发展理念 构建产业链发展模式 强化产业链韧性提升
—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稻田“种养加”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的评析
吴传清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带,稻田“种养加”是该地区农业的核心产业,提升稻田“种养加”高质量发展成为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选择。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成为制约农民收入提升的瓶颈。如何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韧性,提高农民收益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话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稻田“种养加”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年出版,全书23.5万字)是一部农业经济管理、水产养殖、水生生物研究多学科专业人员相互协作、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精耕之作,也是指导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之作。通览全书,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研究视角独特,致力于提升农业农村产业链韧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明。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农业农村产业链韧性,成为摆在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稻田“种养加”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从稻田产业的特点出发,沿着种植、养殖和加工全产业 链的思路,进行设计、剖析和试验。详细论述了在稻田生产面积有限,农业农村产业链脆弱的背景下,力争沿着稻田种植、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的路径,实现全产业链的拓展,把初级农产品变成精加工农产品,把单一农业提升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从而提升农业农村产业链韧性。这一研究视角构建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新理念,提出了提升农业农村产业链韧性的新思路。
二是研究内容新颖,致力于稻田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稻田“种养加”模式,就是在整过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条中,通过种水稻植、水产品养殖与稻田产品的加工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循环利用、生态友好、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力,还能够利用生物的多样化特性,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水双绿”战略。书中重点解析了“稻—虾”模式、“稻—鳝”模式、“稻—鳅”模式、“稻—蟹”模式、“稻—鳖”模式等多种综合模式的应用条件、操作技巧。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优势,为稻田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引。
三是研究结构严谨,致力于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政策。从理论上,该书立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环境特征,从经济学、水产学、生态学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发展稻田 “种养加”全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发展稻田 “种养加”对于提升农业农村产业链韧性,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意义。从实践上,充分结合江汉平原稻田 “种养加”的实践,全面完整地论述了稻田水稻和不同水产养殖搭配模式的应用条件、效益比较、操作技巧等。每一种模式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政策上,该书深刻解析了稻田 “种养加”不同模式配套的人才体系,促进多种模式落地的技术体系,以及服务稻田 “种养加”模式的政策体系。为政府制定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了详实的参考建议。
总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稻田“种养加”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精耕之作。为我们揭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本文作者吴传清教授系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