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文化——河南非遗


汴绣

   汴绣,也称“宋绣” ,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起源于北宋,当时刺绣工艺交流融合,汴绣水平与工艺大幅提升。宋徽宗时,文绣院开设绣画专科,汴绣走向成熟。后因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及灾祸,汴绣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汴绣才得以进一步发展。汴绣针法多样,最基础的针法是平绣和乱针绣,独有的针法有双面绣、编绣等。其色彩早期受民间影响,多用基本色,后经创新,追求高雅格调,过渡自然且层次分明。

联想截图_20250318193550.jpg


洛绣

   洛绣是洛阳传统工艺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善于绣猫。洛绣的针法和技法多达几十种,用途广泛,涵盖歌舞或戏剧服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在民间,洛绣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常运用谐音和象征性手法,比如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蝙蝠图案是祝福的符号

清丰麦秸画

  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向大家介绍一项源自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的传统手工艺——清丰麦秆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丰麦秆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清丰麦秆画起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麦秆为原料,通过剪、贴、烫、烙等工艺,将普通的麦秆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清丰县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发达,麦秆资源丰富,这为麦秆画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清丰麦秆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成为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的艺术珍品。
       清丰麦秆画的制作过程极为精细,每一步都需要匠人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与耐心。首先,麦秆需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确保其色泽均匀、质地柔韧。接着,艺人们根据设计图案,将麦秆剪裁成各种形状,再通过烫、烙等技法,赋予其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联想截图_20250318193627.jpg

        麦秆画的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场景。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清丰麦秆画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麦秆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清丰县政府高度重视麦秆画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通过举办展览、开设培训班、建立麦秆画博物馆等方式,清丰麦秆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队伍中。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清丰麦秆画正迎来新的机遇。我们相信,在政府、艺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清丰麦秆画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者  董雯茜  高智渊  编辑  胡云翔)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