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抵达世界的另一种方式。”4月19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记者董倩携新书《董倩爱问・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走进江汉大学,和现场读者展开了一场充满深度与温情的面对面交流,在与10多名读者的一次次“问”“答”间,分享她30年新闻生涯中的宝贵经历与深刻感悟。
此次活动由武汉出版集团主办,武汉市新华书店联合陕西人民出版社、江汉大学、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等承办。
董倩深情地说:“武汉,与我血肉相连。”在她心中,武汉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温柔的避风港的存在。“我是武汉的一部分,曾十分亲近地走进了它;武汉也是我的一部分,我曾在这里看到了太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董倩回忆在武汉的点点滴滴,她说,曾经,自己觉得武汉人嗓门大,说话“大喇喇”。而和这座城市有不同寻常的生命的联系后,当武汉女性一次次用那熟悉的“大喇喇”的声音关心自己“你吃了吗?你吃什么?”时,这份“大嗓门”变得无比亲切温暖。
《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真实地记录了董倩在新闻采访中的经历和所思所感,精选了近40篇人物故事。该书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涵盖了从港珠澳大桥竣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APEC峰会召开到景海鹏、魏建军、董明珠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那些在公共事件、社会话题中的普通人。在书中,董倩通过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敏锐地洞察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探寻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希望通过书中那些‘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故事,为读者的生活提供参照。”在写作时,董倩将自己定位为隐藏在摄像机后的观察者,希望用自己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帮助读者打量身边的人和环境。她认为,“记者的职责就是把人在经受非常时的本能心理尽最大努力记录保存下来。我要把我的采访对象带回到事发时的心境中去,把当时那种左右为难、举步维艰掰开揉碎地讲出来,把他们的个性和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展现给大家。”
面对当下新闻行业的变化,董倩有着深入思考。她直言,在今天这个似乎全民都可做记者的时代,专业新闻从业者必须明晰自身优劣势。“我做了30年记者,深知专业的重要性,越专业越不可替代。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和权威,这是我们专业新闻从业者的优势,我们提供的内容是经得住考验的。”谈到人工智能(AI)对新闻行业的影响,董倩认为,“AI是助力从业者更加强大的一个手段,但它的出现不应该让我们丧失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写作就像谈恋爱,得用心对待每一个文字。”
“如何用提问挖掘故事背后的真相?”“阅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活动现场,观众纷纷提问,与董倩互动对谈。董倩亲身示范,让观众认识到,“提问时‘感兴趣’是核心,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这样才让对话顺理成章往下流动。”
董倩直言,阅读是让人变美变自信的“最便宜的美容方式”。她回忆起年轻时因外貌自卑,但通过阅读与新闻工作,逐渐找到自信:“美不在于皮囊,而在于阅历与思考。我接触的每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在让我变得独特而丰盈。”她鼓励大家多读书、少刷手机短视频,“系统阅读,才能让你更真实地抵达世界。”
(叶飞艳 刘焜)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