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雅 韵 润 香 城 ——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家风故事分享会

5月20日,一场以“时代新风,家国同梦”为主题的家风故事分享会,在成都市新都区天府家风馆升庵书屋徐徐展开,一个个颇具本土意味的家风故事娓娓道来,为这座千年历史名城注入了清新雅致的内核力。

图片1_副本.png

  一大早,升庵书屋古朴字画高悬四壁,“三家”书籍琳琅满目,伴随《滚滚长江东逝水》悠扬的古琴声,新都区级有关部门、镇(街道)相关负责人,斑竹园街道村居干部、市民和学生代表齐聚这里,眼中闪烁着对家风文化学习与传承的热望。

  “马家场杨升庵,幼小时知孝悌,尊长辈敬邻里,乐学塾勤耕读……”活动在升庵小学《状元故里好家风》童谣诵读中拉开帷幕。该小学常年开展青少年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收集家规家训、典故案例等,自编自演多品类的家风文艺节目,师生“家韵溢香,家国同梦”蔚然成风,校内外文明实践活动浪高又潮涌。

图片2_副本.png

  斑竹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刘晴介绍道:本次家风故事分享会,由街道关工委全程策划并实施。我们整合资源优势,注重青少年思德培植,村(社区)、中小学关工委和“五老”积极融入,将家风建设文明引领培育常态化,每月开展诗歌吟诵、故事分享、家规征集等”家风日”主题活动,营造“传中华家风,树时代新风”良好社会氛围。

  升庵村村民、杨慎第十四代孙杨德力登上讲台。他手持《中国家规》一书,虽然没有翻开一页,却深情讲述《一脉相承的杨氏家训》,字字句句朗朗上口、如数家珍:要熟知家传的《四足歌》,在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方面淡泊名利,节俭持家,知足者乐;要尊崇“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四重》家训;要铭记杨升庵“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临终遗训。这些传承600年的精神遗产,绝非挂在墙上的装饰,而是镌刻于心的行为准则,都代表了中国先贤的人格追求、理想信念,体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是我们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源头活水吗!

图片3_副本.png

  三河村“五老”志愿者、升庵诗社秘书长王霓虹,自幼受庭训熏陶,礼仪传家。她精心创作的诗歌《香城家风谱新篇》,去年荣获新都区家风诗歌比赛一等奖。著名书法家李文超先生,在家庭书香氛围的滋养下,自幼痴迷书法技艺,深究书学成为大师。当诗歌与书法相遇,传统与时代对话,王女士与李先生联袂呈现《香城家风谱新篇》,诗格律严谨、意蕴深远,字苍劲有力、书体流韵,为现场观众捧上一道视听与文化交融的佳肴——

  礼仪仁智信,中华美名传。文明发展史,上下五千年。治国人为本,兴家儿女担。……利己落人后,见义在人前。正气冲霄汉,清风入户喧。家规堪济世,家训谱新篇。

图片4_副本.png

  好家风不仅存在于典籍之中,更在城乡大地、老少群体间代代相传。旃檀社区关工委执行主任、中共党员谢德丽,从旃檀寺红色历史文化渊源、共产党人坚贞不屈风骨,讲到自己受父母训诲成长、用心用情关爱特困老人,深受家乡父老、亲戚邻朋爱戴,被上级评为“孝亲敬老志愿者标兵”、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她说,社区作为中共新都地下特支旧址所在、新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向来家风民风淳朴,社区和谐美好。她分享的家风故事深入浅出,感人肺腑,生动展现了平凡人家的好家风传承,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街道关工委副主任、退干支部书记韩博怀,结合自己曾经从事的司法调解工作,见证了许多的家庭、家教和家风故事。他以《调解室里的启示录》为题目,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剖析民事调解中的典型案例,揭示了“三家”对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

图片5_副本.png

  “聆听这些有温度、有力量的家风故事,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心潮澎湃。”听着继续分享的家风故事,现场一名市民感慨道。此次活动为家风传承搭建了新的起点,期待优秀家风在乡村院落扎根,在社区楼栋传扬,在校园课堂萌发,在千家万户盛放,共同书写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华彩篇章。

  新都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蔡建国说:“家风连着国运,如春雨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故事会是新都家风文化宣传活动的一部分,它既是对传统家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是对包括青少年在内深刻的精神洗礼。”良好家风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居,为“三香”之城增添了温暖的文化底色。相信在优良家风的浸润下,香城大地必将更加和谐美好,文明之花也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