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武汉血液中心,53岁的江汉区北湖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协管员张红刚挽袖献出400毫升血液。这是他第95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3.6万毫升,相当于7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总和。
支撑他完成这场爱心传递的,是一份跨越16年的感恩承诺。
张红刚正在献血。
减重40斤,只为挽起袖子那一刻
2009年3月,张红刚出生十多天的小女儿患上黄疸急需全身换血。因自己的血液不达标不能献血,看着温箱里瘦弱的女儿,张红刚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后经武汉血液中心努力,终于找到了匹配的血源。看着鲜红的血液缓缓流进女儿娇小的身躯,张红刚暗暗下了决心:“救女儿命的血是陌生人捐献的,我这辈子要加倍还这份情!”
女儿康复了,生活的重担让张红刚的献血承诺暂时搁置。他开小五金店养家,凌晨拉货,忙得脚不沾地。
待生活的压力稍缓,他便想去践诺。此时的他体重近170斤,因多项指标临近献血警戒线而被婉拒。
“胖了?那就减!”张红刚退伍前曾是一名消防员,骨子里的倔强瞬间被点燃。201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他换上旧跑鞋,刚跑出半公里,就扶着树干呕不止。“当兵时5公里随便跑,现在1公里都够呛?”他不服!
从此,小区、街道的晨曦中,多了一个奔跑的身影。张红刚每天早上4点起床,完成洗漱,进行热身后,4点30分准时开跑,6点结束。西北湖、菱角湖、汉口文体中心、宝岛公园都留下他晨跑的足迹。
2015年3月,张红刚成为江汉区北湖街道一名协管员,三年上千个日夜的坚持,体重秤上的数字终于降了40斤,定格在130多斤。
2016年春天,当街道组织献血车开进社区时,张红刚第一个走了进去。
张红刚的无偿献血证和荣誉证书摆满整张床。 余丹夏 摄
3.6万毫升,生命之约风雨无阻
张红刚认准了地方——武汉血液中心,那是当年取回女儿救命血的地方。“我女儿的血是那里拿来的,我就要去那里献!”
从此,从北湖到血液中心的路,成了他的“感恩之路”。一辆电瓶车,风雨无阻。
他每次都申请捐献双份成分血,一年最多可献20多次,这意味着他一年就能为40多位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一般人献血只能到55岁,我的血可以献到60周岁。”他说得朴实而坚定。
2020年初,血库告急。武汉血液中心的求助电话打到张红刚家里:“现在缺血严重,您可以来吗?”
“可以,没问题!”张红刚的回答斩钉截铁。
妻子听了急得直跺脚。
张红刚看着妻子担忧的眼神,轻声问:“你还记得女儿当年是靠谁的血救回来的吗?”
妻子沉默了。
他接着说:“外面现在就有无数个‘我们的女儿’,他们等着救命血啊!”
最终,妻子含着泪送他出门:“那你千万小心!”
于是,在那个冬天,武汉血液中心预约献血的专车,成了张红刚小区门口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每到一个献血周期,他便准时登车,无怨无悔,去履行一份生命之约。
当汩汩的鲜血流入采血仪,他仿佛看到16年前温箱里女儿逐渐红润的小脸,那份温暖正通过他的臂膀,传递给另一个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生命。
张红刚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摆放整齐。余丹夏 摄
流动的爱,在血脉与奔跑中传递
无偿献血,成了张红刚生命的一部分。
为了保持最佳状态,他将跑步彻底融入生活。从艰难起步到轻松完成半程马拉松,他越跑越轻盈,越跑越有劲。
同事们都惊讶于这位“献血达人”的活力,不少人受他感染,也走进了血站。
十年春秋流转,张红刚的献血证已摞成厚厚一沓,累计献血量达3.6万毫升,相当于当年那袋400毫升救命血的90倍。
2020年、2023年,他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最让他珍视的荣誉,却是女儿作文里滚烫的一句话:“爸爸的血是会流动的爱,流进别人的身体里,就变成了希望。”
张红刚介绍,小女儿晓雨今年16岁,正在武汉市旅游学校就读,目前是一名班干部,毕业后想在武汉做一名导游,把武汉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向海内外游客推介。
晓雨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十分感激16年前挽救她生命的那袋血液的捐献者,更理解和支持父亲十年无偿献血的坚守:“我身体里流淌的,从来不只是血液,是陌生人给的第二次生命,是必须延续下去的承诺。当每个人都愿意成为他人的‘及时雨’,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生生不息的温暖力量。”
江汉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吕岚感慨,张红刚用十多年的光阴,将那份源于陌生人的善意,淬炼成一份爱与生命的最温暖的循环。
(余丹夏)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