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走出一批烧伤自强达人

6月20日,邱泽伍用嫁接于右臂的“左手”打开抖音和微信后台,处理了20张蜂蜜订单。他的抖音粉丝已经超过12万,全网短视频浏览量超千万。

9年前,邱泽伍被万伏高压电击伤,双手几近碳化,紧急从巴东县转运至武汉市第三医院(后面简称“三医院”)烧伤科,接受了国际首例严重电烧伤后断肢交叉再植术。

据三医院烧伤研究所最新追踪调查结果,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8—60岁烧伤患者,出院两年后就业率达83%,检索显示这一数据位居全球前列。像邱泽伍这样的一批自强达人从武汉再出发,实现身心回归社会。

断肢小伙“重生”为千万流量网红

邱泽伍在网上售卖自家产的蜂蜜。

邱泽伍的自媒体号叫“巴东小邱”,抖音获赞181.6万,微信视频号认证为生活博主,置顶视频的转发量和点赞量均破10万。镜头下,他采蜜、务农、带娃、唱歌,从不见悲情。

如今,为卖好蜂蜜,他展现“十八般武艺”:挂蜜罐唱歌、手嘴并用制蜂箱、蜂群中取蜜……“我也算老天赏饭吃,赏了一口特别的饭!”邱泽伍笑言,这份乐观是他从三医院烧伤科带出来的。

“全面康复”的概念不局限于医学康复,还包括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得不到适当社会心理支持的烧伤患者,往往很难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2000年3月,三医院建立了国内首个烧伤康复中心,并率先设置了烧伤心理咨询岗,对经济条件差的住院烧伤患者开通终身免费的心理抚慰通道。

“莫怕丑!你的样子蛮闪(帅气)!”术后,心理咨询师阮晶晶用武汉话鼓励邱泽伍面对镜头。彼时的邱泽伍终日蒙被哭泣,陷入“一只残缺的手能干什么”的心理困境不能自拔。

他爱看短视频,护士们便在走廊架起手机,带领他和病友们共同拍摄。观察到邱泽伍镜头表现欲尤为突出,阮晶晶鼓励他:“拍短视频和直播的网红越来越多,你有天赋,也可以试试。”

2019年,邱泽伍带着“或许可以做网红”的念头出院,成功转换互联网职业赛道。第二年,他前往杭州参与电商培训班,学成回村做直播,最火的时候,直播1小时帮助乡亲们卖出3000元农产品。

邱泽伍日常“巡视”蜂房。

研究表明,出院1~2年的烧伤患者重新回归家庭、社会后,常因烧伤瘢痕所致容貌改变而抑郁,严重者甚至完全与社会隔离。“以邱泽伍为代表的烧伤患者,愿意站在镜头前,在网络谋出路,恰恰证明了他们已经实现身心全面康复,达到了烧伤治疗的终极目标。”三医院烧伤研究所专职科研人员席毛毛表示。

邱泽伍在短视频中展现的乐观自信,还吸引了一位四川的女孩并最终成为他的妻子。“有了家庭后,我靠短视频和回头客养家。等娃上幼儿园,我要再战直播间。”邱泽伍对未来充满期待。

患者当“导师”助颓废技术员重返岗位

张友付出院后喜欢上摄影、旅游。

“华中烧伤病友会的病友们就像我的家人,他们教我如何正常地看待自己,超越自己。”6月20日晚上8点,刚刚从内蒙古出差回到宜昌的张友付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谈及烧伤经历,他感慨万千。

为帮助烧伤患者正确面对躯体和心理上的创伤,2008年,三医院烧伤科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烧伤患者互助组织“华中烧伤病友会”,由病友对患者实施“同伴教育”,姚蕾担任名誉会长。

病友会成立第二年,张友付意外烧伤,从当地医院转入三医院烧伤科治疗。“手指像鸭蹼一样连在一起,还不如截掉……”恢复期,张友付的皮肤大块大块粘连在一起,疤痕松解手术的痛和对前途的绝望,让他几近崩溃。

每天都会来病房看望病友的姚蕾,注意到了张友付情绪低落。“我也是一名烧伤病人,能和你聊聊天吗?”姚蕾坐到张友付的床边,从随身携带的相册里翻出三张照片——记录着她烧伤前后的样子。

姚蕾说,26岁那年,她全身烧伤面积达70%,被下了7次病危通知书,经过数十次手术,手里钉了9根钢针,疼得绷着两只手在走廊里跳来跳去。

“磨难可能会击垮一个人,但也会磨炼一个人。”姚蕾没有放弃,忍着剧痛,时刻掰扯着可能粘连的手部疤痕。康复后,她能手提20斤的煤气罐子,通过自学获得大学本科文凭,重返岗位并获评高级职称。

“以前的我像不像你?”姚蕾接着告诉张友付,“当我们正常地看待自己,才会感到开心和快乐。没有完整的容貌,但有坚强的内心,也可以活得很好!”

被姚蕾的乐观向上所鼓舞,张友付重振治疗信心,并加入病友会,积极参加病友郊游、唱歌和新春联谊等活动,与病友相互扶持,减轻心理压力。

在姚蕾和病友们感同身受经历的激励下,张友付终于重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院后,他持续努力恢复双手的功能,重拾原来的设计知识,重新拿起图纸和画笔,最终成功调回技术岗位。

一批自强达人从武汉走出,实现身心双重回归

代婉月打开视频,主持和第一期学员的线上结营仪式。

两个月前,曾经全身85%重度烧伤的代婉月,因为一则订婚消息引起全网关注。

代婉月在7岁时面容尽毁,9根手指被截。在武汉治疗期间,家住汉口花桥的拾荒奶奶到医院捐款,下跪恳求其父亲不要放弃治疗;爱心人士赠书《爱的教育》,她读了无数遍,懵懂中理解了奉献的力量;还有三医院医护人员悉心的呵护与持续的鼓励……“正是在武汉感受到的人间温暖,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也在温暖中学会了自立自强。”代婉月至今仍记忆犹新,感动落泪。

出院第二年,她就重返学校,在成年后自学设计,成为淘宝页面设计师,后转型为合作品牌超500家的家居博主,如今再次转型为月入过万的自媒体讲师。

除了代婉月、张友付、邱泽伍,还有被钢水从头浇到脚的江名昆(化名)开起了教育培训机构,上个月刚住进新房;6岁被烧到双手仅剩2根手指的张明月(化名)学会写字,去年中考以707分被省重点高中录取;因油漆自燃失去十指的熊晓敏做起了保安,就职期间被评为“先进个人”……一批自强达人从武汉起步,融入社会,实现身心的双重回归。

心理抚慰终身免费,传递着城市温度与医学人文精神

在烧伤外科类排行中,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名列全国第四,成功救治了世界上首例百分百特重烧伤患儿,创下国际首例严重电烧伤后断肢交叉移植等多项“全球第一”,更在患者“活下来”之后,系统性破解“活下去、活得好”的长期难题。

席毛毛介绍,心理障碍是阻碍烧伤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因素。国内烧伤患者普遍面临经济上无力承担心理咨询费用、对咨询效果存疑,进而抗拒求助的双重困境。

“免费的心理疗愈,是帮助患者真正实现身心双重回归社会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三医院烧伤科主任董茂龙坦言,“我们想传递一种无条件的城市温度与深刻的医学人文精神。”

在这条不计成本的路上,该科室培训护士和烧伤研究所专职科研人员跨界担任心理咨询师;以免费服务化解抑郁自卑;通过病友会互助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借社会联动放大温暖效应;整合烧伤妇儿基金、湖北省阳光基金、企业捐赠等资源,让免费服务可持续。

除了赋能在武汉治疗的患者,三医院还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开展烧伤儿童夏令营,做团体心理辅导;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田懋一教授团队合作构建全国首个烧伤专病的心理支持APP,上线后将为全国烧伤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三医院率先在全国认识到,让烧伤儿童重返课堂,助成年患者回归职场,实现身心的双重回归,才是康复的终极目标。”中国康复医学会烧伤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谢卫国表示,该院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烧伤康复的单位之一,执笔起草了相关专家共识,推动国内学界重新审视“成功的康复”标准,为全国烧伤康复体系建设提供了“武汉实践”,这套康复体系的开创性与独特性在全国烧伤领域堪称“独一份”。

(赵萌萌 张素华 汪峥 蔡玥)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