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张靖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存续地,长江沿线分布着大量的传统乡村,乡村旅游发展是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7月17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宜都开幕。次日上午举行的平行论坛上,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李志飞以题为《长江乡村:湖北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研究》发言。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李志飞。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供图
何为乡村旅游集聚?
李志飞解释说,它是指在空间上有聚集,产业上有规模,业态上有互补的若干乡村旅游点的集合,是乡村旅游发展从点(农家乐、休闲农庄、精品民宿)向面的升级,需具备空间跨村连镇、交通贯通,且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特点。这种集聚模式并非偶然,2021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均提出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政策红利为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何要走集聚之路?
“打造乡村旅游集聚是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李志飞说,乡村旅游集聚有利于将分散的乡村旅游点通过各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聚合效应,避免临近乡村旅游点的同质化发展,也有利于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怎样集聚?
李志飞说,通过对湖北省5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38个湖北旅游名村的分布特点分析,发现可以从“沿流域”与“沿线路”两条路径实现乡村旅游集聚。
沿流域集聚中,长江支流沿线的乡村旅游走廊成为文化传承主阵地。汉江乡村旅游走廊上,十堰龙韵村打造“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三条特色街区串联起村落文化记忆与汉江风情,让古村肌理与民俗技艺得以鲜活保存;清江之畔,利川营上村以土家族文化以及山水资源打造集特色民宿、农业观光、户外露营、温泉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府河沿岸的孝感碧山村,集观光、研学、研究、艺术创作、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李白文化艺术村;香溪河边的昭君村,把昭君文化、乡村非遗与峡江风貌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实现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沿线路集聚则以主题串联文化脉络。自然主题线路中,神农架赏花之旅串联起神农坛、天生桥、神农顶、大九湖等节点,游客可在神农架林区沉浸式感受原始生态与自然奇观。农耕文化主题线路中,潜江“虾稻之乡 田园丰收”之旅很有特色,以生态龙虾城、中国虾谷、莫岭村等为节点,让游客体验虾稻共作的农耕智慧,感受丰收的喜悦。红色文化主题线路中,大别山红色印迹之旅串联红安长胜街、红安八一村、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麻城乘马会馆、麻城齐家山居等节点,让革命故事与红色精神通过沉浸式体验代代相传;茶文化主题线路中,鹤峰木耳山茶园、五峰采花茶园、宣恩伍家台茶园将万里茶道融入旅游,游客在采茶品茶间,触摸长江流域茶文明的千年脉络。
李志飞表示,乡村旅游的集聚发展,不仅让散落的乡村旅游点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激活乡村经济,更让长江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