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交材车轮立体库(资料图)
数字是时代的语言,智能是制造的方向。
当前,我市正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让传统产业焕新、优势产业增后劲、新兴产业起高峰,奋力蹚出一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马鞍山路径。
“黑灯”货架、堆垛机器人、智能制造监控中心、自动化车间……走进马鞍山新康达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康达磁业”),数字化改造后的企业面貌与传统磁性材料企业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让生产经营管理更加高效,也增强了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公司副总经理赵光介绍,数字化转型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4.54%,利润率从11.13%跃升至17.86%。
新康达磁业的转型发展,只是我市大力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今天的马鞍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布局数字新基建,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算力底座: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加快建设,年内计划新建5G基站1000个,打造5个“5G+”应用场景,开展40场以上供需对接活动;加快AI大模型训练算力中心建设,为智慧制造、智能金融等提供坚实支撑。
为持续推动数字赋能落地见效,今年2月,我市正式发布《马鞍山市2025年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协同优化、产业治理数字化提升等六大方面,部署32项具体举措。
锚定数字赋能,我市持续擦亮“数智马鞍山”品牌,定期开展宣讲交流、供需对接、案例分享等系列活动,推动数字技术从“看得见”走向“用得上”;实施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中小企业从被动升级迈向主动转型。同时,我市联合中国工信院等智库机构开展智能化诊断服务,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诊断全覆盖,有效解决转型“不会转、不敢转、不好转”的难题。
在这场产业蝶变中,一个个典型案例勾勒出马鞍山数字赋能的实景画卷。
马钢交材通过打造智慧生产体系,引入数字化技术,构建全工序的产销系统,并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轮轴产品产量提升。
马鞍山电厂完成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操控”的跃迁,智慧集控系统、无人卸船机、VR安全实训基地……数智化转型让“老厂”重焕青春,成为“钢铁丛林”中灵活高效的新样本。
山鹰国际构建起全流程数字智控系统,从原料输入到成品出库,生产、质检、安防、物流皆实现数据驱动、智能协同。5G通信技术与自动化装备的融合,推动了产业链的重塑升级。
从“制造”到“智造”,从“产能”到“效能”,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在深度重塑城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全覆盖,建成一批智能工厂、5G工厂和标杆车间,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2.5%,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升级目标完成率超过220%。
以“数”为笔,以“智”着墨,马鞍山正以坚定步伐,在数字赋能的浪潮中奋楫争先、稳步向前。
记者 史芳俊